索尼从爱立信手上收购索尼爱立信剩下那一半股份时,索尼对外宣布:索尼爱立信将停用原来品牌,而使用“索尼”品牌,并由索尼独家经营。
“索尼爱立信(Sony Ericsson)”品牌已经驰骋手机市场十年,欧洲通讯巨头和日本电子巨头强强联合的公司又是因何渐渐淡出竞争市场?
索尼在作出这一收购决策之后,能否重整旗鼓,再次打开手机市场,我们将拭目以待。
错过硬转软机会
2001年,当时已经开始衰落的爱立信手机品牌选择和索尼合资,双方各占50%股份成立了索尼爱立信,总部位于伦敦。
索爱的成立被视为强强联合——索尼拥有着出色的工业设计基础,并且在音乐、游戏等产业上积累深厚,而爱立信则是欧洲老牌的通信企业。
多普达的创始人杨兴平向记者回忆道,索尼爱立信刚成立时曾一度辉煌。“索爱的工业设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杨兴平评价道,当时索爱的手机设计时尚美观,受到许多消费者的喜爱。
2004年、2005年前后,索爱曾将索尼在数码相机和音乐上的优势引入到手机上,推出了Cyber-shot系列拍照手机和Walkman系列音乐手机,并在市场上获得了相当的成功,当时索爱的市场占有率一度仅次于诺基亚和三星。
不过,在由硬件转向服务平台这一关键节点上,索爱屡次错失机遇。
当时苹果的iPod播放器正风靡全球,杨兴平认为,索爱当时面临一个非常好的市场机遇,一旦将音乐功能很好地融入手机,那么消费者出门不再需要同时带着手机和iPod,在iPhone推出之前,索爱曾面临着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当时,索爱的音乐手机下载不够方便,容量不够大,后台使用也不够方便,并没有很好地抓住这一机遇。
尤其重要的是,当时索爱的音乐服务在至关重要的美国市场一直没有太大突破,这是因为索尼和当地运营商的合作存在问题,且在市场营销和产品设计上并不符合美国人的口味。
杨兴平指出,在音乐服务这一块,全世界只有美国市场可能获得较大的效益,但是索爱迟迟未能在这一市场打开局面,影响了它的服务平台转型。相比之下,苹果的iTunes平台获得巨大成功,此后苹果又成功在iPhone中移植iTunes。
此后,索爱的音乐服务一度将中国市场作为推广重点,“在2005年前后,中国的移动运营商在推广音乐手机上花了很大的力气。”杨兴平回忆道,当时中国移动曾经重点支持索爱和多普达,而索爱也曾经重点开拓中国音乐手机市场。
不过,由于中国人一直没有培养其付费音乐下载的习惯,索爱的音乐手机除了卖硬件,在平台建设上难以获得大的突破。
到后来,随着诺基亚等竞争对手快速进入音乐手机市场,索爱的优势不再,市场份额一度严重下滑。
智能平台摇摆不定
在智能手机的发展上,索爱同样有值得反思的教训,这家厂商在几个操作系统之间反复摇摆,导致错失市场机遇。
索爱在发展智能手机早期,曾经和诺基亚一起是塞班系统的最主要支持者。当时塞班系统曾经是引领全球智能手机发展的一个系统。
此后,索爱又转投Windows Mobile阵营,推出了一些Windows系统的手机。然而在iPhone的冲击下,索爱的智能手机表现不如预期,又全面转投Android阵营。
2010年底,索爱宣布彻底放弃塞班平台,诺基亚成为这一平台最后的支持者。目前索爱使用Android系统的Xperia(TM)智能手机营收当前占总营收比例超过80%,索爱目前是三星、HTC、摩托罗拉之后的第四大Android厂商。
对此杨兴平评价道,索爱在多个平台之间摇摆使其错过了黄金发展机遇——索爱并没有像苹果那样有效整合软硬件资源。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易总结道,当初索尼和爱立信的合资显得有些草率,在这10年的合资过程中,错失机会更多的是索尼,因为它无法在手机中整合自己旗下庞大的资源。
“这个世界最怕的就是南辕北辙,东走一步,西走一步,就很容易错失机遇。”李易指出,索爱在一些关键决策上的反复,很可能是和其50%对50%的合资结构有关,股东之间很容易意见不统一。
杨兴平指出:“我认为索爱不该放弃塞班。”他认为塞班是诺基亚和索爱一起开发的一个系统,但索爱当时的内容增值服务没获得成功,它认为是塞班不好,转而投靠其他系统平台。
最终,索爱依靠安卓系统快速盈利,但安卓毕竟是谷歌开发的系统。杨兴平说道,目前的安卓系统平台竞争又异常激烈,国产手机如中兴华为等品牌异军突起,大有瓜分市场之势。
转载:http://www.nlypx.com/zixun_detail/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