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企业已无法脱离IT系统独立运作。从基本的计算和办公操作,到复杂的大型应用系统,IT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企业运转不可或缺的部分。IT系统,特别是基础网络系统,包括网络设备、线路、服务器和桌面电脑等,都构成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对此,众多企业采用了多样化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致力于提升IT运维的效率。本文将以某一大型企业的IT运维现状为例,探讨如何优化大型企业的IT运维模式,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二、不同企业的IT运维差异
不同地域和行业的计算机应用发展水平不同,导致不同企业的管理模式存在显著差异。例如,银行系统由于计算机普及应用较早,地域分布广泛,其IT应用及运维发展较快。而某些大型企业可能因对IT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投入不足,导致IT运维服务水平较低。
三、建立高效的IT运维架构
首先需要明确管理思路,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建立合适的IT运维架构。企业应当梳理各类系统,区分哪些属于基础网络类系统,哪些属于应用服务类系统。例如,ERP、MES、LIMS等系统直接面对终端用户,属于应用服务类系统;而网管系统、桌面安全、ITSM等则属于基础网络类系统。对于这些系统,要分析可能出现的故障,并明确解决的流程。
四、传统的IT运维与新型的IT运维模式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传统的运维模式受到挑战。传统的负责人制运维模式在初期运作简单高效,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计算机应用的复杂化,已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企业需要新的IT运维模式来适应这一变化。
五、以某大型企业为例的IT运维架构
某大型国有企业近年来在各分公司推广部署了多种IT系统。为了使这些系统有机结合,建立一个合适的IT运维框架是必要的。笔者从该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一种IT运维架构,该架构以ITSM为用户服务接口,内控为管理接口,各系统按问题分类或业务分工进入相应的基础网络系统或应用系统处理。
六、建立流程与制定管理办法
首先需要对可能遇到的故障进行分类和分析。基于这些分析结果,建立各系统的运维流程和管理办法。应当推广预知维修的思维,即在问题出现之前发现并解决它。这需要借助各种监测系统和日志记录系统来发现异常现象。完善的文档资料也是进行预知维修的重要依据。
七、激励与奖罚制度
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技术要求和待遇。企业应当推出相应的奖罚、晋升制度来激励员工进步。例如,ITSM系统中一线技术人员与事件经理责任不同,待遇应当有所区别。
八、结合软件与IT技术进行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和软件的融合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必然趋势。这需要结合企业的具体业务特点和组织结构,进行再设计。包括组织结构与信息系统融合的设计和流程与信息系统融合的设计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利用软件和IT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关于企业IT部门管理的深度探讨
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IT部门的作用日益凸显。针对如何更好地进行企业IT部门管理,有以下几点重要内容需关注。
首先是权责利体系与信息系统的融合设计。对于企业集团而言,建立一套完善的权责利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在此基础上,将这一体系与信息系统相融合,能够更好地发挥信息系统的效能。若要依赖软件公司完成这一工作,可能需要支付较高的咨询费用,但带来的效果却是系统运作更为流畅、效率更高。
控制机制与信息系统的融合设计同样关键。企业拥有多种控制机制和内控制度,这些都需要与信息系统紧密结合。以福建高速为例,其预警机制的建立并嵌入信息系统,实现了实时控制,对于业务风险的防范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旦业务出现异常,系统能够迅速向相关人员发出预警信息,从而及时解决问题。
在IT部门管理方面,存在一种与业务部门误解的鲜明对比。IT部门的副总裁感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一方面,他们需要向全北美洲的所有客户及数百个分支机构提供IT支持服务,同时面对业务部门的不理解和抱怨;为了让IT服务更贴近业务需求,他们还需在团队中灌输以业务为中心的文化理念,确保IT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各种业务需求。
企业的CIO认为,建立一个提供IT服务的“一站式店铺”是一个很好的目标。这种服务方式的好处在于:由于只有一个联系点,当服务出现故障时,业务人员可以直接与IT技术服务人员联系,避免了因找不到解决人员而浪费的时间;IT服务人员通过配置管理数据库,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各项资源;服务台提供的记录机制有助于发现IT基础设施的问题;服务台人员可以直接接触用户,解决用户问题,其服务态度和效率将直接影响用户对IT部门的认识。在面对大量突发事件时,服务台还能提供结构化流程,优先解决紧急且影响大的问题,并快速恢复故障服务。
为了更好地管理企业IT部门,需要注重权责利体系与信息系统的融合、控制机制与信息系统的融合,并建立一站式的IT服务店铺,以确保IT服务更为高效、贴近业务需求。
转载:http://www.nlypx.com/zixun_detail/301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