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事故发生原因及事故致因理论的探讨》
事故发生的根源主要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品的不安全状态、管理上的漏洞以及环境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并不一定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和伤害的产生,但事故往往伴随着隐患或人的不安全行为而来。
事故通常指的是违反法律法规或由于疏忽造成的意外伤亡、疾病、损坏或其他严重损失。这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发生的预期之外的,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事件。
事故一般可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安全生产的分类方法包括上行分类法和下行分类法。
我们要从源头抓起,加强防范工作,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是避免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在工作过程中,通过计划、组织技术、控制等手段,根据项目的特点,对人、物、环境等因素的运动规律进行适应和控制,使其既能发挥自身作用,又有助于避免事故的发生。这种控制过程即为安全控制。
那么,什么是事故致因理论呢?该理论主要是用来解析事故的成因、过程和后果,以便对事故的发生和发展进行明确的分析。其发展历史已有80年,从最初的单因素理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的事故频发倾向理论,以事故频发论和海因里希因果连锁论为代表;二战后的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以及现代的系统安全理论。
详细来说,(一)事故频发倾向理论是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一些工人由于精神或心理方面的问题,容易发生重复事故。在此基础上,法默和查姆勃等人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理论,即个别工人存在稳定的内在倾向,容易发生事故。(二)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则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过程描述为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事件连锁。他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消除机械或物品的不安全状态,以中断事故连锁过程,避免事故发生。(三)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则提出,事故是由于不正常的能量释放造成的,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作为能量到达人体的媒介来预防伤害事故。
从事故致因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该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中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模型,反映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为事故的定性定量分析、预测预防以及改进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事故致因理论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产物,随着生产形式的变化,人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变化,引起人的安全观念的变化,使事故致因理论不断发展完善。到目前为止,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还不完善,尚未给出普遍有效的预测和预防方法。通过对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可以深入理解事故发生的机理,指导我们的事故调查分析和预防工作,为系统安全分析、危险分析和安全决策提供了充分的信息和依据。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在当代安全防护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实际上,各种安全防护设备都可以归结为这一理论的应用。除此之外,还存在轨迹交叉理论,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同一时空条件下交汇导致事故的发生。为了避免事故,需要避免这两种不安全因素和状态的出现。
隐患的定义也源于这一理论,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管理缺陷。系统安全理论则主张控制各类危险源,将其危险性降至*。尽管系统安全理论现在应用广泛,但前面的理论仍然具有实用价值。
重视风险评估工作至关重要,需要识别出生产过程乃至整个厂区范围内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评估并制定控制措施。这些措施可以看作是操作规程。还需要重视管理缺陷,特别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隐患。许多企业在安全生产大检查中只关注物的不安全行为,却忽视了人的不安全行为类隐患,后者反而更可能引发事故。
加强安全防护和劳动防护设备的使用也是必要的,包括各种安全附件、报警器和劳保用品的配备,以预防或减少事故的发生。还需要关注人的心理因素。安全管理工作出色的企业往往是一线人员或主管负责安全管理,因此需要让一线人员主动负责安全,并重视人的心理因素。
海因里希对事故因果连锁过程进行了深入剖析,将其归纳为五个核心因素:遗传与社会环境、人的缺陷、人的行为不当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本身、以及伤害。为了生动描述这种因果链,他采用了多米诺骨牌的比喻。在这个系列中,一旦一个骨牌倒下,连锁反应就会触发,其他骨牌也会相继倒下。如果移走其中一个骨牌,连锁就会被打破,事故过程就会被中断。他特别强调,企业安全工作的核心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打断事故连锁的进程,以避免事故发生。
在事故因果连锁中,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管理。很多企业的实践经验表明,仅仅依赖技术改进来预防事故是不现实的,需要完善的安全管理工作才能真正防止事故的发生。如果管理存在缺陷,那么导致事故的基本原因就可能出现。
还有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这一理论由吉布森在1961年提出。他认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受欢迎的能量释放,各种形式的能量是造成直接伤害的原因。预防伤害事故的关键是控制能量或控制作为能量到达人体的媒介。在此基础上,哈登在1966年进一步完善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明确指出人体受到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参与企业的实习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实习生、学校和企业如果忽视各种安全防范措施,就很容易发生事故。尽管各方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实习生伤害事故的发生率仍然呈上升趋势。本文选取了几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探讨了相应的预防对策。
从典型案例中可以看出,实习生操作不当、学校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以及企业安全管理松懈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这些都涉及到当事人、学校和企业等因素。为了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我们需要排除人的不安全因素,增强安全意识,采取更多的防范措施。
实习生伤害事故的成因主要包括:实习生心理准备不足、安全意识淡薄、操作技能水平低、实习指导教师缺乏深入了解生产过程、学校的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实习单位安全管理松懈、学校与企业缺乏沟通等。我们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
为了预防实习生伤害事故,我们需要树立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无论是校内实习还是企业实习,安全实习都是首要任务。学校和企业都需要认真开展安全实习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学校的安全教育要贯穿学生实习的整个过程,发挥实质性作用。还需要加强实习指导教师与带班师傅的安全和防范意识,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并要求企业选派技能水平高、工作负责、安全意识强的师傅担任带班师傅。对于在实习期间表现突出的学生,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健全激励机制。
3. 企业实习单位需强化安全管理措施,提升全员安全意识,并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企业领导应高度重视实习生的工作实习,制定完善的学生实习管理规定。需建立严格的学生实验设备安全检查机制,对存在潜在安全隐患的设备进行全面检修,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对于那些无法排除安全隐患的设备,应当果断地予以淘汰。明确规定实习过程中,实习导师需全程陪同实习生操作,确保实习生的误操作率降至*。实习生作为实习导师的学徒,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直接关联到实习导师的职责与责任。将学生的安全实习纳入企业安全生产监督部门的职责范畴,以确保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4. 学校应积极与企业沟通联系,根据学生实习需求,共同设计实习方案,并争取企业的支持与配合。通过对实习生伤害事故案例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这些事故往往源于企业存在的安全隐患,而针对熟练工人的事故则较为罕见,因此常被忽视。作为学生培养的主体,学校应主动出击,与企业进行紧密联系,详细了解学生实习的企业环境、实习内容以及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实习指导教师需全面掌握学生实习的各个环节,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向企业实习指导师傅进行提醒。学校在安排学生实习时,不仅要负责学生的安排、组织和管理,还需深入了解企业的管理制度、实习工作环境以及实习工作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学校应向企业提供详细的实习方案,以获得企业的支持与配合,共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环境。
转载:http://www.nlypx.com/zixun_detail/177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