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控是指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各层级的管理者为了保障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以及协调、控制经济行为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通过利用企业内部的分工关系,形成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从而规范化、系统化地构建一个严密的、完整的体系。
其核心内容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三个方面。具体实施环节包括组织结构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记录控制、资产保护控制、员工素质控制、预算控制、风险控制等。内控制度还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要素。
关于内控制度的具体内容:
一、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企业内控的基础,它为企业的纪律和架构提供了基础,塑造了企业的文化,并影响了员工的控制意识。它包括诚信原则和道德价值观、员工能力评估、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的职责、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组织结构、责任分配与授权、人力资源政策及实务等。
二、风险评估
每个企业都会面临内部和外部的风险,这些风险需要进行评估。风险评估的先决条件是制定目标,然后分析和辨认实现该目标可能发生的风险。
三、控制活动
企业管理层识别风险后,应针对这些风险发出必要的指令。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如核准、授权、验证、调节等。
四、信息与沟通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以某种形式获取和传递确切的信息,以便员工能够履行其职责。有效的信息系统不仅能处理企业内部产生的信息,还能处理与外部事项、活动和环境有关的信息。
五、监控
内部控制系统需要被持续监控和评估。监控活动包括持续的监控活动、个别评估和报告缺陷等,其目的是确保企业内部控制能持续有效地运作。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要点还包括建立和健全分工负责制、严格分离不相容职务等。健全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效地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维护财产和资源的安全完整,以及促进企业的有效经营。
法律依据主要在于《控制对企业进行经济检查的规定》,该规定旨在规范行政机关对企业进行经济检查的行为,以保障企业的正常经营和经济秩序。
企业内部管控体系构建概述
企业在构建内控体系时,一般涵盖以下核心要素:
(一)岗位授权体系的搭建。明确各岗位的授权对象、条件、范围及额度,确保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超越授权范围做出风险决策。
(二)内控报告机制。确立报告人与接受报告人,详细规定报告的时间、内容、频率及传递路径,同时明确负责处理报告的部门及人员。
(三)批准流程的构建。对重要事项,规定批准的程序、条件、范围及额度,并明确必备文件及有权批准的部门、人员及其责任。
(四)责任体系的建立。基于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的原则,明确各部门、业务单位、岗位及人员的责任,并设立奖惩制度。
(五)审计检查制度的完善。结合内控要求、方法、标准与流程,明确审计检查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以及负责审计检查的部门。
(六)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设。有条件的企业应将风险管理执行情况与业务绩效挂钩,实现风险管理与薪酬制度的有机结合。
(七)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对重大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根据变化调整控制措施。
(八)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强化。建立以总法律顾问制度为核心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形成由企业决策层主导、总法律顾问牵头、法律顾问提供业务支持、全体员工参与的法律风险责任体系,并加强法律纠纷案件的管理。
(九)权力制衡制度的实施。明确重要岗位的职责分离,如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等,相互制约,并明确上级部门或人员的监督措施和责任,将重要岗位作为内部审计的重点。
内控管理部门职责:
1. 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2. 定期执行风险评估程序,识别内部控制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
3. 在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协调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
4. 在董事会审计执行会的指导下,设计并拟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相关制度。
扩展知识:
内部控制按其控制目的可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大类。会计控制主要关注财产物资安全、会计信息真实性和财务活动的合法性;而管理控制则与保证经营决策执行、促进经济活动效率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实际上,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是相互补充的,某些控制措施可适用于两者。
转载:http://www.nlypx.com/zixun_detail/175152.html